天敵生物防治法在農業上的應用
天敵防治法也稱生物防治法,可並稱天敵生物防治法。中國古人也有一說“以蟲治蟲”、“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農作物遭蟲害,除了用農藥,還能怎麽辦?有一個舊時代的人都很熟悉,到了近代因爲科技的發達而漸漸被遺忘的辦法,不僅簡單而且安全、無毒。擧個例子來説,若家裏老鼠猖獗該如何是好?隨便外面抓一個人來問,都會說:“去買老鼠葯啊”。而舊時的人因爲家境窮,多數人都買不起所謂的“毒藥”,飼養會捕鼠的家貓是最實際,也是最不費心的方法。
同樣的,農業所使用的天敵生物防治法是指以一物剋一物的原理,運用食物鏈中已存在的天敵消滅危害農作物的害蟲。這些天敵包括捕食性昆蟲、寄生性昆蟲和微生物天敵。以下是一些農業害蟲的天敵例子:
捕食性天敵有螳螂、蜻蜓、胡蜂、蜘蛛、瓢蟲等。
寄生性天敵有寄生蜂、寄生蠅、姬蜂等。
微生物天敵有蘇力菌、白僵菌等。
据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的報告,捕食性天敵有18目200科之多。而寄生性天敵卻比較少,只有5目97科。
↑六條瓢蟲吃蚜蟲
更多有關天敵分類可參考臺北市璢公農業產銷基金會提供的 [有機蔬菜栽培–非農藥害蟲防治專輯]
天敵生物防治法的好處
— 天敵除蟲不會像使用農藥那般會洩露化學物質,污染土壤、水質而導致農地周遭生物也瀕臨毀滅,破壞大自然的生態環境。
— 天敵生物防治法除了達到滅蟲的目的,還以害蟲餵養天敵,維護了食物鏈的平衡。若一昧的以食物鏈外的因素除掉害蟲,難保會造成其天敵因缺乏食物而滅絕,連帶影響食物鏈的其他環節,可謂得不償失。
— 普通常見的天敵如螳螂、瓢蟲等,隨手去郊區一抓就有了。培育也不用花大錢,因爲它們的食物本就是我們頭疼的害蟲。因而農民不用花大錢購買昂貴的化學農藥,可為農民維持低成本。
— 現今時代,人人對養生保健十分注重。生吃新鮮蔬果處處可見。若農業生産還使用噴灑農藥來除蟲,因吃而累積過多化學物質致病的消費者將不少。
—採用天敵生物防治法所生産出來的是無毒的農作物,不僅消費者吃得健康,農民也種得健康。農民不再為每天接觸農藥而擔驚受怕,擔心哪天會中毒,致癌或染上皮膚病
雖說天敵生物防治法可借助無人為公害或污染的天敵來防治害蟲,但也有一些限制是使用上需要事先瞭解跟注意的,每個農業生產的狀況跟環境都不一樣,要深入瞭解才能夠評估什麼方式是最恰當的。俗話説:有利必有弊。根據所觀察的災害情況,採用最適當的防治方法才是明智的。
天敵防治法的限制
– 若週邊環境不適合天敵生存,則效果有限。昆蟲調節體溫有其限制的能力,大多數的昆蟲或蟎類可忍耐低溫,卻對高溫沒轍,因此易受地區性或季節性改變的影響。這些生理因素和氣候變遷決定了昆蟲的分佈狀況及族群豐度。已經有許多國外專家學者的報告指出現今越趨嚴重的氣候暖化大大的影響了害蟲天敵的存活。
–有些天敵較適合設施栽培,露天栽培不容易控制及集中成果。由於室内溫室可自由調節氣溫,因而比起自然環境的變遷,較易于培育天敵,進而控制其密度。
–選擇適當的天敵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不僅要對症下藥,還要顧慮相應的密度。若害蟲多、天敵少,則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產生顯著效果;若害蟲少、天敵多,則很難維持天敵密度,防治下一次的侵害。
–多數天敵生物防治法需得在早期害蟲入侵的時候引入,才能發揮效益。時間拖得越久,越難掌握災情。畢竟天敵是生物,有其生存習性,不能說一下就把害蟲滅光。若晚期才實施生物防治,恐怕還沒等到奏效,農作物已經毀了。
–利用多種天敵能加速害蟲死亡,可是不同的天敵有不同的食物來源和習性,所以得增加農地植物的多樣性,才能更有效的防治未來。採用天敵生物防治法的大規模農地一般需要規劃特定面積的棲息地供天敵生存。
–一些區域因氣候、環境的不同而需從國外引進天敵。這些外來品種有可能會對本土生物造成不必要的衝擊,而破壞原來的生態平衡。